SHE POWER |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

3小时前 阅读数 47 #综合

在制造业轰鸣的机器与跳动的数据间,总有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悄然生长。她们以坚韧为脊梁,以智慧为羽翼,既扎根于生产现场的泥土之中,又在管理创新的浪潮里破浪前行。本期《她力量》,我们聚焦重庆工厂生产主管杨承双——一位从数据表格中走出的生产领航者,听她讲述如何将“执行”淬炼成“深耕”,把“数字”转化为“路标”的十年蜕变之路。




SHE POWER 她力量

第十五期 


对话

Q

承双您好,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


大家好,我是杨承双,2015年加入库博标准重庆工厂。刚入行时,我还是个整天对着Excel表格较劲的生产文员;如今成长为带领密封件产线百余人的团队主管。这一路走来,我的双脚始终踩在车间的土地上,双手触摸过硫化机的温度、密封件的断面,也翻遍了物料账本的每一页。我坚信:数据是生产的“晴雨表”,安全是生命的“防护网”,而人,才是驱动机器运转的核心引擎。

A

对话

Q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您的十年成长曲线,会是哪三个词?


✅ 较真:做文员时,我死磕每张数据表,发现考勤数据背后藏着团队协作的节奏,辅料消耗直接关联成本命脉——细节决定全局的顺畅。

✅ 咬合:转岗密封车间后,我学会让生产环节紧密“咬合”。遇到异常,立刻组织跨部门“会诊”,1小时内锁定问题,绝不让生产线出现断链风险。

✅ 扎根:成为主管后,我像种庄稼一样培育团队。新员工培训采用“教三练四”法,将复杂工序拆解成安全要点+关键步骤,把经验深深植入团队土壤,最终催生出老带新、互帮互助的默契生态。


A

对话

Q

您如何理解库博标准的多元化、包容性和归属感(DIB)文化?


DIB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让不同背景的人找到发力点的包容哲学。就拿新员工培训来说,班组里既有经验丰富的60后师傅,也有朝气蓬勃的00后新人。我按照公司有关构建人才型组织的要求,将密封件切割工序拆解为“安全红线+操作口诀”:老师傅记忆力强,负责实操示范;年轻人接受快,先看模拟动画再上手。考核时也不搞“一刀切”——手稳的考精度,眼尖的考效率,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如今,班组里不同年龄段的同事在修边挑毛刺等工序上互补协作,这就是DIB文化落地生根的最好证明。

A

对话

Q

“老带新”传统与公司倡导的“传帮带”文化有何契合之处?


“传帮带”传递的是刻在肌肉记忆里的经验。比如教新人按急停按钮,老师傅不会只指墙上的示意图,而是抓住新人的手亲自按下:“这力道要使五分劲,慌的时候才能摸得着!”下班前的“工具归位”检查,也不是组长单方面督促,而是相邻工位互相提醒:“你忘收刀模我提醒,我漏擦油污你递布。”这种手把手、人盯人的传承,让安全意识变成条件反射,也让经验从一个人流淌到整个团队。

A

对话

Q

站在十年节点,您想对过去的自己和新生代职场人说点什么?


对十年前的自己:别觉得数据枯燥!你盯着的每一张表,未来都会成为管理生产的“听诊器”——今天记准1%的辅料误差,明天就能堵住10万的成本漏洞。


对新人:制造业的本事藏在手底下——先学会“摸”(摸设备温度、摸断面毛刺),再学会“拆”(拆解问题工序、拆懂数据波动)。记住:真正在车间里长本事的人,掌心沾满油污,眼底闪烁光芒。

A

从流体车间的数据记录者到密封车间的生产拼图师,杨承双的十年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写满了“行胜于言”的注脚。她的故事里,既有库博标准人才发展体系的托举,也有DIB文化对多元力量的包容,更有一位女性管理者在细节中沉淀的韧性与智慧——既懂生产的“硬逻辑”,也通团队的“软连接”。


在库博标准,正是无数个像杨承双这样的“同行者”,用专业定义价值,用包容凝聚力量,让《她力量》不再是标签,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力。期待更多女性在各自的赛道上,继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曲线。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微信视频号

点击关注

官方微博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