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模式也在出海:数智飞轮3.0与中国企业的新工业革命

7小时前 阅读数 54 #综合


01

每一轮“管理革命”

都会决定一代企业的生死


中国企业在过去40年里,其实经历过三次“管理范式的更替”。


第一次,是“手工账本走向电算化”。会计不再拿算盘,而是在一台灰白的电脑里录入数据。那一刻,企业第一次意识到:数字可以替我记忆。那是上世纪末的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民营企业从“作坊”走向“工厂”的底层秩序。


第二次,是“ERP流程化管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国公司开始相信:如果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都写进系统,就能让工厂像精密齿轮一样运转。那时的关键词不叫“智能”,而叫“规范化”“标准化”。它让一批企业从“老板+亲戚式管理”进化为真正的规模化公司。


我们正在迎来的第三次,是“AI原生的数智化治理”。企业不再满足于记录和规范,他们开始要求:系统要能自动感知业务风险、预测需求波动、提醒经营机会、甚至自动给出下一步的动作建议。换句话说,企业不再只需要“记账用的IT工具”,而是需要一套“会自主运转并推动增长的经营引擎”。



这第三次革命的逻辑,与前两次完全不同。


前两次,系统是被人推动的:你让它记账,它记账;你强行要求流程按它跑,大家照着跑。但在AI原生时代,系统开始反过来推动企业:它在发现库存异常前主动给出补货策略;它在订单异常前就判断毛利是否健康;它在跨国新公司成立的第1周就落地合规账套和业务流程,而不用再从零搭一套新的系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管理”第一次开始从人治、走向智治。


我们看似是在谈软件,其实是在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1.0是“蒸汽替代肌肉”;


工业革命2.0是“电气化替代人工协同”;


而今天,它走到了“智能替代主观经验的经营判断”。


对于中国的成长型企业,这不是一个“可以慢慢考虑”的问题,而是一个“你要不要活过下一个周期”的问题。


02

为什么传统管理模式

会在AI时代突然显得无力?


过去二十年,中国企业的经营方式,本质上依赖三种手段:


人盯流程。


会后做分析。


出事再救火。


这套方法在过去是有效的,因为外部环境允许你犯错:国内市场够大,全球红利够足,增量市场掩盖了组织结构的低效。


但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三个剧烈的变化:


其一,市场不再是纯增量市场,而是效率市场。流量红利消失,渠道费用抬高,供应链安全线压缩,合规要求更严,尤其是“出海型成长企业”——他们要在多市场、多税制、多币种、多主体运营下跑得又快又稳。


这已经不是“谁跑得野”,而是“谁跑得稳还保持加速”。


其二,决策速度决定现金流速度。一家成长型企业,往往不是死在“产品卖不出去”,而是死在“发现问题太慢”。财务报表出完,周期已经过去;库存异常暴露时,渠道已经断货;跨国子公司上线流程还在扯皮时,订单已经丢给了别人。


也就是说,企业不是被“打死”的,而是“自己慢慢饿死”的。


其三,管理的复杂度远超肉眼可控。当一家企业不再是单工厂、单渠道、单法人实体,而是同时在国内多仓+海外子公司+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的时候,任何一点延迟,都会级联成经营风险。


这时你再说“靠经验、靠老板拍板”,就显得近乎“浪漫”了。


这就是第三次管理革命的底层推力:企业开始意识到,靠人是管不住规模复杂性了。


它必须要有一个“会自己转起来的系统”。


03

飞轮:从商业隐喻变成企业的操作系统


管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词,叫“飞轮效应”。


它说的是:增长不是暴击式爆发,而是日复一日的正向累积;当动量足够大,飞轮会自己越转越快。


在过去,“飞轮效应”更多是一种战略隐喻——董事长在年会上讲“我们要形成飞轮”,市场部在PPT里画箭头,投资人听得点头。


但问题是:它没有被工程化。


部门之间依然各自为战:市场有市场的指标,供应链有供应链的指标,财务有财务的口径。每个人都说“我在拼命”,但没有人确保大家拼的是同一个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飞轮”在很多公司里,最后只是一个漂亮词汇。


而今天,情况第一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飞轮开始被软件化、被流程化、被数据化。


用友的YonSuite,把这种“飞轮式增长”固化成了一套可以上线、可以部署、可以复制的SaaS业务系统:他们称之为“数智飞轮3.0”场景化应用方案



它有几个非常具有时代意味的特征:


1

任意场景切入


这不是“上来就要你重做全公司流程”的老式ERP逻辑。


企业可以从自己最痛、最关键、最急需控制的环节切入,比如海外新公司财务合规、全渠道库存可视化、渠道费用管控、项目交付成本透明等。


换句话说,你不是被迫“大手术”,而是先打一针止血针,让某个关键环节立刻转起来。


2

随需组合扩展


它不是一个“全或无”的钢板,而是一个“可拼装”的模块化飞轮。


企业长到什么程度,就把飞轮的半径往外再扩一圈:从财务到供应链,从供应链到销售,从销售到交付与回款,从国内到海外子公司。


企业越长,系统越长;不是企业越长,重装越贵。


真实案例是这样的:


有企业在海外新设立公司,传统做法是请本地团队找本地顾问,从头搭账套、流程、合规,一套流程走完往往以“月”为计时单位。


而YonSuite的实践是:基于数智飞轮3.0的全球化能力,新公司可以在三周左右就跑在同一平台上,账能过、货能走、人能管理、合规能审。


这背后的意义不是“速度快”这么简单,而是——


跨国复制经营能力,本身开始变成一项标准动作。


3

流程×数据×AI 的深度内生融合


传统系统里,流程是流程,数据是报表,AI是外挂。


在数智飞轮3.0中,这三件事是同一件事的三个面。


流程把经营动作标准化,沉淀高质量数据;


数据被AI实时学习、推演、判断;


AI再反向去优化流程本身,提醒风险、建议动作乃至自动触发执行。


这个闭环意味着:系统第一次具备了“自己教自己变聪明”的能力。


4

全局实时联动


飞轮不再是各部门各自的小圆圈,而是同一根主轴上的连续齿轮。


一个渠道促销策略调整,会迅速反映到补货计划、现金流压力、产能排布;


一个项目交付节点延迟,会同步暴露在成本预测和利润率预警里,而不是月底才知道漏了多少钱。


这让企业从“事后复盘”走向“事中纠偏”。


你可以看到,飞轮从一句比喻,第一次变成了一个可以布署的现实结构——它现在是软件、是流程、是知识、是合规体系,甚至是一套可以全球复制的经营语言。


这,就是所谓的“数智飞轮3.0”。


04

成长型企业为什么比大型企业

更需要这套飞轮?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所谓“AI驱动的数智飞轮”,是不是只有大型企业才玩得起?是不是只有头部集团才有复杂到需要这种“智能指挥系统”的场景?


恰恰相反,最需要它的,是成长型企业。


原因非常现实:


1

成长型企业没有犯错成本


大企业犯错,能靠体量消化,能靠财务缓冲吸收震荡。


成长型企业犯错,现金流直接断气。


对成长型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不是“效率不够高”,而是“犯一次错就崩”。


那么,谁能在问题成为事故前给出预警?


谁能在业务还没跑飞前就提醒“毛利在跌”“库存在堆”“回款在拖”?


靠人?来不及。


你需要的是一个“会喊停”的系统。


2

成长型企业的复杂度,已远超“单地运营”时代


今天的成长型企业,不少天生就是跨区域的:


国内多仓、线上线下多渠道;


出海建分公司,面对不同税务、不同结算币种、不同法规;


既卖产品,又卖服务;既卖硬件,又卖合约;既做经销,又做直销。


这已经不是“一个老板带两位副总就能控制”的公司结构了。


这更像是“一个小型跨国集团的雏形”。


传统ERP思路喜欢说:“你把所有流程搬进来,我来统一固化。”


但成长型企业的问题不是“缺固化”,而是“缺一套随业务扩展、随市场变化去生长的骨骼”。


数智飞轮3.0恰好解决的是这个:企业不是先被迫长成庞然大物,再去装系统;而是边长边装、边装边长。


它是企业成长轨迹的“有机骨架”。


05

从“国内流程协同”到“全球智能运营”

中国企业开始输出管理模式


过去我们提到中国企业出海,讲的更多是“渠道出海”“品牌出海”“供应链出海”。


但这两年正在出现一个非常新的现象:管理模式也在出海。


什么意思?


就是一家中国成长型公司,不只是把产品卖到马来西亚、墨西哥或中东,而是把它的经营逻辑、管控模式、财务标准、合规流程,连同数据体系、激励体系一起“复制”过去,让海外新公司在三周这种量级的时间里,就能跑上与母公司同一套管理飞轮。


这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中国企业第一次具备了“像跨国公司一样,多地复制自己”的能力。


换句话说,过去“全球化”更多是外贸式的,是销售嘴里的“拿下一个市场”。


而今天的“全球化”,是经营层面的——是“我可以在当地直接落一套智能运营中心,它跟总部是同一口径,同一飞轮,同一套AI判断体系。”


这是质变。


它的战略意义在于:


企业不再害怕走出去。因为流程、合规、财务、交付、回款是有母体模板的。


企业的品牌价值不只是“产品质量”,而是“我能带给你一套中国式高效率经营体系”。


企业的估值逻辑,将从“可卖多少货”转向“是否拥有一个可复制的全球化运营飞轮”。这在资本市场上的叙事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用友把它概括成一句标语:“One AI-World, One YonSuite。”



字面意思很简单:在一个由AI驱动的全球商业世界里,一套YonSuite,足够撑起你的全球治理结构。


背后的潜台词更锋利:未来企业之间拼的,是谁的运营飞轮更聪明、更稳、更可复制。


06

我们正在进入“飞轮社会”


回头看这场变革,会发现它并不只是软件一次升级,也不只是某家公司的产品迭代,而是中国企业文明在向一个新的层次迈进。


我们从“靠个人经验的江湖式经营”,走到“靠流程规范的工厂式经营”;


我们现在正在走向“靠智能飞轮驱动的全球化经营”。


在这个阶段,最关键的不是“有没有数字化”,而是“这套数字化有没有形成能自我加速的飞轮”。


这,就是“数智飞轮3.0”的真正指向:


它不承诺你一夜暴富,它承诺你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它不承诺你一切一刀切,它承诺你按自己的节奏生长。


它不承诺你“买系统=一劳永逸”,它承诺你“系统会和你一起变聪明”。


就像蒸汽机改变了生产的极限,电气化改变了组织的规模,ERP改变了流程的标准化,AI驱动的数智飞轮,将改变增长本身的物理结构。


当增长可以被工程化、被复制、被加速——


中国企业,可能第一次,真正具备了用自己的管理能力去影响世界的底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