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米vs长期吃面,哪个更健康?
先问一下大家,平时你吃米饭多,还是面条多?
很多时候吃米还是吃面,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当然也可能是某段时间突然吃厌了,想换换口味。
不过,吃米、吃面不仅仅是口味的问题,对身体的影响也不一样,比如说肥胖、心血管健康。
吃米饭vs吃面条
对血糖的影响区别不大
血糖高的人,是不是总在吃米饭还是吃面条之间纠结不清?
从升糖指数(GI)来看,白米饭的GI值是83,小麦面条的GI值是82,相差的并不多。

图片来源:freepik.com
有一项针对中国老年人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精制白米饭和面条都是高GI食物,但精制小麦粉面食(如白馒头)的整体GI值可能更高。
精制米面(米饭、面条、馒头等)的升糖效果其实「都不差」,要是真的想控糖,你可能得多吃糙米、全麦粉等GI值相对比较低的全谷物类主食。
吃面条比吃米饭
心血管病风险高40.8%
牛肉面、炸酱面、臊子面、片儿川、油泼面……,都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只不过,对于你的心血管来说,吃面条可能不如吃米饭来得好。
2025年5月,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以小麦等面食为主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要比吃大米的人高40.8%。
即便把吃蔬菜、水果、肉类这些其它的因素考虑进来,这个健康风险还是存在。

图片来源:freepik.com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主要有2个:
①营养成分不同
相比大米来说,面条里面的脂肪和钠含量都要更高,对心血管健康更不利。
另外,小麦在研磨成面粉的过程中,会流失一部分营养,特别是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这2个对心血管健康很重要的营养素。
②搭配习惯不一样
吃米饭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实现均衡搭配,比如习惯是米饭配菜的形式,可以配着蔬菜、豆制品、鱼类、肉等,选择比较多,营养更加均衡。
但面食往往会觉得一碗解决一顿饭,少了需要均衡搭配的思路。比如常见的炸酱面、油泼面、臊子面、拉面、烩面、葱油拌面等,面都是主角,星星点点的肉和蔬菜都是小配角。再加上高油、高盐的酱料,更容易放大饮食对心血管的不好影响。
长期吃面条
更容易让你发胖
面条、米饭,各有所爱,但长期吃面条,确实比吃米饭更容易胖。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营养素》(Nutrient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我们国家西北地区超过10万名成年人的数据,发现爱吃面食的人比爱吃米饭的人,体脂高和腹型肥胖的风险更高。
如果用米饭代替面食(每周5次),男性的肥胖风险能下降约36.5%,女性则会下降约20.5%。

图片来源:freepik.com
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还是饮食习惯不同导致。
吃米饭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搭配很多的新鲜蔬菜、豆类、鱼类和肉类,这种饮食结构对体重控制有好处。
但吃面条的时候,主食占比很大,缺少足够的蔬菜(纤维来源)和优质蛋白(肉、蛋、豆制品),营养没有米饭餐均衡,而且不耐饿,额外加餐就会吃进去更多热量,长期下来自然更容易胖。
而且,吃面条经常会加很多调料以及各类「油泼」,和浓郁美味的汤汁,都是妥妥的热量炸弹。
其次呢,面条比米饭更容易「多吃」。
一个人有没有「吃饱」的感觉,不只是和热量有关系,还受咀嚼次数等的影响。
吃面条的时候,嚼的比较少,「嗖嗖嗖」吞的比较快,等你的大脑意识到「吃饱了」,其实可能已经多吃了10~15分钟的「热量」。
相比纠结「吃米或吃面」
这样可能更健康
大米和面条的营养虽然说有点不同,但差异并不大,对健康的不同影响,更多还是饮食上的搭配习惯。
煮米饭可以混搭红豆、绿豆、藜麦、薏米,营养更均衡,饱腹感更强,对血糖也友好。
煮面条多加些菜、瘦肉或豆制品,吃足够的纤维和优质蛋白;少放一些面、油、盐和酱料。
*遵循「123比例」:一拳蛋白质 + 两类主食(煮熟后一拳的体积) + 三拳蔬菜。
比如:一拳大小的鱼肉/豆腐+两类主食(小米+粳米)+三拳西兰花/炒青菜;
又比如:一拳牛肉/鲜虾+两类主食(红薯+粳米)+三拳凉拌菠菜/黄瓜。
米饭、面条还是要保持适当的口感,煮得太烂会让升高它们的血糖指数。
另外,米饭尽量蒸煮,面条尽量清汤面或凉拌面,炒面、炒饭的做法还是要减少。

图片来源:freepik.com
把平时吃惯的精制米面更多地换成糙米、藜麦、全麦面粉等全谷物和杂粮,可以单独替换吃,也可以和前面说的那样混在一起吃。
全谷物和杂粮的膳食纤维更丰富一些,血糖指数更低,饱腹感也更强,对控制血糖、体重都更好。
这里需要注意,并不是要你把所有主食都换成全谷物和杂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理想目标是1/4~1/2。
刚开始肠胃、口感都需要适应,你可以先少放一些,慢慢过渡到经典的「二米饭」(白米和杂粮1:1)。
最后,可以有意识地控制一下食量,用小一点的碗、用小一点的勺子、少夹一筷子,“不过量吃”也是一种对健康的保护。

参考文献
往期推荐
Review past ▶▶▶
点个“在看”,传递健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旺旺头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