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是你”的N个瞬间:解锁昆明城市学院迎新季的暖心密码

7小时前 阅读数 193 #综合


8月30日至31日,昆明城市学院迎来2025级新生报到。校园内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与人文关怀,学校以“相约昆城 爱的是你”为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暖心服务与特色活动。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志愿者团队全程护航,以细致周到的安排和充满创意的举措,助力新生开启大学生活新篇章。




01

那些送学路上的“爱与传承”

“爸,您当年也是这样吗?”——昆城院迎新场的“两代同框”。在2025年迎新季,有这样两对特殊的“父子档”成了校园里温暖的风景线——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次踏入熟悉的校门,完成一场跨越时光的“教育传承”。

钟海涛与儿子钟晨天

钟海涛毕业留影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现昆明城市学院)校友2002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钟海涛带着儿子(体育学院2025级钟晨天)在迎新打卡点拍下二十多年后的又一张与母校的全新合影,钟海涛感慨道:“作为母校2002级学长,时隔20年再次回到母校,心中满是感慨。当年在校园里汲取的知识、涵养的品格,是我如今在工作岗位上的底气。而今年,儿子通过2025年高考录取到母校,让这份与母校的联结有了新的延续。看着他收拾行囊、憧憬校园的模样,我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从学子到家长,身份变了,但对母校的感恩与信赖从未改变。愿儿子能在这片沃土上逐梦成长,也盼母校始终风华正茂,培育更多栋梁。”

钟晨天有感

接过父辈的灯,走好我的路

大家好!我是新生钟晨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格外激动,二十多年前,我的父亲正是从这所学校毕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今,我有幸追随父亲的足迹,踏入他深爱过的校园。行走其间,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走在学校的大路上,我仿佛能感受到父辈的求学旅程。他们那一代人的勤奋、坚韧,至今仍是我们的榜样。我会珍惜这份传承,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未来四年,我想带着他的期许,在这里书写属于我的篇章,也让母校的荣光,在两代人心中继续闪亮。

感谢学校给予我这样的机会,我定会不忘初心、勇敢追梦!




李自武与儿子李卓锦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现昆明城市学院)校友2001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李自武同样选择将儿子(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李卓锦)送到母校读书,李自武谈道:“继续选择昆明城市学院,这是两代人的选择,也是一份不变的信任。感恩母校商学院曾经的培养,严谨的治学与务实的风格,为我奠定了职业发展的基石。正因亲历其益,我毅然推荐孩子报考。如今两代人成为校友,这份奇妙的缘分,是信任的延续,也是一种传承,更是对母校育人成果的最大认可。我深信,一流的师资、广阔的平台和深厚的校友资源,不仅能助他乘风破浪,学有所成,更能塑造其成为有担当、有视野的人。衷心祝愿母校桃李芬芳!”

李卓锦有感

在父亲的学校续写青春

走进父亲曾就读的学校新校区,现代化的教学楼与父亲描述的老教学楼形成对比,陌生但是亲切。

第一次在公告栏看到父亲作为优秀校友的介绍,忽然懂了他常说的“要在这里好好扎根”。

在这里读书,不只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更像是沿着父亲的足迹,续写属于我们两代人的校园故事。这份特殊的联结,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多了份郑重与期待。

从青涩学子到为人父母,从“被母校滋养”到“送孩子归巢”,时光在他们身上刻下岁月的痕迹,却始终未改对这所学校的深情。所谓传承,不过是“我曾在这里遇见世界,而你,将从这里走向更辽阔的远方”的温柔延续。


“姐,这里还是记忆里的样子吗?”——姐妹花同读昆明城市学院。在2025级新生报到的热闹人群里,还有一对姐妹花格外引人注目,2019级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刘方园送妹妹(2025级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刘芳君)上大学。

刘方园入学军训


刘方园在第九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刘方园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站在熟悉的校园,恍如昨日才毕业。两年时光让我更坚信:大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地方,更是试错、探索和成长的舞台。我曾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一次次打磨项目,最终拿下省级别金奖——那不是偶然,是无数深夜讨论、反复推演的结果。实践教会我的,远比课本更深刻。

愿你们珍惜每一个机会,不怕失败,去经历、去挑战、去创造。四年很短,但足够你成为想成为的人。保持真诚与热情,脚踏实地,也不忘仰望星空。

母校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勇敢去追光,未来终会闪闪发光!

刘芳君有感

姐姐的青春在这里,我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走进姐姐曾就读的昆明城市学院,现代化的教学楼比她描述的还新还大,陌生的是崭新的楼宇,亲切的是风里飘着的和她回忆里一样的桂香。

走在校园里,连风都像带着故事。每一块被她踩过的砖、每一间她上过课的教室、每一片她画过速写的天空,都在无声诉说着“这里有我的青春”。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姐姐的青春,而如今,我正站在其中,成为续写的那一笔。

对我而言,姐姐的优秀不仅仅是我前进的动力,更让我立下了一个坚定的目标 —— 我一定要超过她!我知道,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实现,姐姐在大学里取得的成绩,是她用无数努力换来的。但我不怕,我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这个目标。


02

那些答疑解惑时的“成长密码”

“大学四年,我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迎新棚下的“成长对话”。九月的风裹着新生报到的喧闹,掠过迎新点的蓝帐篷。报到注册手续结束,几位新生围着老师们咨询:“大学四年该怎么规划?我自己心里没底?”辅导老师笑了,抽出笔在手册空白处画了两条交织的线:“你们看,大学是‘扎根’与‘生长’的平衡。‘纵向的线’是你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像树的根,扎得深才能扛住风雨。课堂、作业、图书馆,这些是‘扎根’的主阵地,缺一不可。‘横向的线’是可能性探索,社团、志愿活动、实习、兴趣小组,甚至是和不同专业的同学聊天,这些像树的枝叶,可能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能让你看见不同的风景。”

“老师,我也想去世界名校!”——迎新摊位前的未来畅想。新生们攥着宣传册在桌前流连,一位戴黑框眼镜的男生俯身向前,目光在“海外名校录取案例”的展板上游移:“老师,像我这样的非名校本科生,真的能申请到伦敦政经这类学校吗?”负责答疑的老师抽出一份国际项目个性化培养手册,“你看,我们提供语言分层教学、学术竞赛指导、国际交流机会等专项辅导,关键是要找准定位,努力往前冲”。旁边的女生问道:“老师,我从小没出过国,能适应全英文授课吗?”国际学院老师笑着打开手机相册,屏幕上跳动着学生们在全英中国留学生春晚展现非遗风采、沉浸式探索日本教育创新与人文传承、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节上与世界各地的朋友深入交流的一个个场景,“你们看,这份方案结合了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方向和目标院校要求,只要你们有目标,敢想敢做,我们会针对性地帮助你们走进世界名校。”


03

那些藏在细节里“家”的温暖 

“你玩,我看着”——“托管营”的“双向安心”。图书馆一楼的“萌娃手工托管营”,瑞幸咖啡的香气混着孩童的笑声轻轻流淌。这里没有报到的匆忙,只有志愿者弯下腰与孩子平视的目光——他们握着小手捏超轻粘土时传递的温度,在非遗漆扇上点染色彩时耐心的叮嘱,都像秋阳般漫过每一寸时光。孩子交给志愿者的瞬间,眉梢便松了,不必再分神看顾跑动的小身影,那些被托管的小宝贝们,在志愿者的陪伴里触摸大学的书香与温度,把对陌生环境的忐忑,都揉进了粘土的柔软、漆扇的斑斓和游戏的雀跃里。原来最动人的迎新,是让每个家庭都能放下担忧,在彼此的温暖里,好好说一声“你好”。

“生日快乐”——陌生人的第一声“我们”。报到日的傍晚,迎新现场的忙碌里藏着一丝巧思,核对完新生信息后,辅导员就笑着把过生日的新生聚在一起:“今天是你们的生日吧?我们准备了蛋糕,等会给你们一起过生日。”没有冗长的仪式,只是报到流程里一段小插曲,新生小周咬着蛋糕想,原来被提前放在心上的日子,连风里都裹着暖烘烘的安心。辅导员老师们说:“这是你们大学生活的第一口甜,以后还会有很多。”

“室友和宿管阿姨是小家的成员”——宿舍里的初次相遇。迎新季食堂里,有这样一副场景,四个人、六个人一个组合共同进餐,大多都是新生宿舍“一家人”,他们在忙乱报到之后沉下心来互相关照,一起采买生活用品,一起探索食堂美食,“看,昨天我写在心愿墙上的菜品,食堂真的做了,我拍给我妈妈看看,食堂YYDS!”回到宿舍,宿管阿姨一句句住宿叮嘱,一声声温情回应,让新生在昆城的“第一个夜晚”安然入睡。

此刻,新生们的行李箱轮辙还印在校园的路上,那些关于“传承”“成长”“归属”的答案,早已在每一次“我懂你”的目光中悄然揭晓。所谓“相约昆城”,大抵就是这样——当青春与温暖撞个满怀,当梦想被妥帖安放,每个年轻的灵魂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而每段关于“家”的记忆,终将成为他们奔赴山海时,行囊里最珍贵的星光。2025级的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页,那些在迎新日里被种下的期待,终会在昆城院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党史上的今天

内容来源于人民网

本期编辑:张琪媛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 校新闻中心

一审一校:  张琪媛 

二审二校:陈琛

三审三校:黄隽

监制: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图文信息中心

官方新浪微博:@昆明城市学院

官方抖音:昆明城市学院(原云师大商学院)

(56484371)

先进文化引领校园

打造校园强势媒体

喜欢请点【在看】

给我一朵小花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