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伏的专业化、一体化之争,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重温经济学经典,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中描绘的“制针工坊”历久弥新:十名工匠凭借专业分工,效率跃升两百余倍。专业分工,就像在“黑暗森林”中点亮的一粒星尘,当无数颗星尘交相辉映,我们终将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这束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不仅照亮了经济学的基石,更穿透了光伏行业里关于“专业化”还是“一体化”的争论迷雾:其根子上的道理,不也绕不开这分工协作的老理儿吗?
回头看高景走过的路,选择并坚守“专业化”这条路径,早已刻入骨髓。为了“少切一刀头尾”反复琢磨,跟“减1微米槽距”较劲死磕——这些旁人眼里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恰恰是我们在专业化路径上安身立命的真功夫,推着我们一步步跻身全球硅片前列。对毫厘细节的这份敬畏,是效率的源头;对工艺极限的这份死磕,是品质的基石。坚持这专业化的路径,让我们向更深处扎根、向更广处生长。就像打井人,认准了泉眼的位置,一镐一镐往下掘,甘洌的泉水自会涌流。
前阵子,马斯克被问起特斯拉算不算“组装厂”时,提起了弗里德曼那个“一支铅笔”的老故事……说造一支铅笔,从伐木、石墨开采到油漆、橡皮头,背后是成千上万互不相识的人协作的智慧,世上没有一个人能从头到尾独自完成它。
我暗自惊喜,这故事竟与高景组件早前定下的“集成专家”定位不谋而合!我们给组件的定位是“集成专家”:背靠着多年深耕织就的产业伙伴网络,这集成,不是大包大揽,而是练就了“百搭”的本事——产线能稳稳托起TOPCon、BC、HJT这些不同的技术路子;这集成,是种柔韧的身段——敞开怀抱迎接技术更迭,12小时就能让产线“转身”;这集成,更是对客户那声“急”的回应——把交付的周期极限压到了8天……在光伏产品向着“最经济、最清洁、最安全、最便捷”那个理想模样奔跑的长路上,高景正尝试着用技术融合的巧劲儿、供应链协同的默契、全局优化的盘算,去撬动整条价值链的效率,努力让产业的光明愿景,一点点照进现实的地头。
最好的广告本质上是产品。高景硅片在不到四年时间里硬是凭真本事在行业里闯出了名号!现在,高景组件,这位“集成专家”也正铆足了劲儿——两年半后,能不能像硅片一样,让“高景组件”成为行业的新标杆?我们追光逐梦,时间会给出答案......
站在专业化与一体化交融的新起点,当错位竞争催生百花争艳,当创新的活水奔流汇聚,我打心底里相信,行业质的蜕变就在眼前。我们这些在浪头颠簸却心志笃定的弄潮儿,当抱定一个朴素的信念:守着分工协作的老智慧,以专业深耕扎牢根基,以协同整合攥紧拳头,在能源革命这场大潮里,稳稳地走好自己的路。
窗外的光伏板映着天光,像一片沉默的海,而我们,不过是这海里划桨的人,一桨,又一桨,将理想划至彼岸......
徐志群
2025年6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