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学”与“玩”总打架?这样做,成长教育“两不误”

1周前 (09-01) 阅读数 81 #综合


“妈妈,再玩最后一会,求求你了!”


当10岁的娃正抱着手机缩在沙发角落,朋友小A第五次收到儿子再玩一会的请求时,才惊恐地发现——手机的毒性,被严重低估了。他的暑期计划表上还躺着32页数学题、15篇日记和8节线上课。(文末福利已就位)

图片来源:网络


“既要带娃,又要上班,平时还要操持娃的里里外外、饮食起居,如果不让孩子玩手机,怕是连一会放松的时间都没有。”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业没写完,还迷上了刷手机!”

图片来源:网络


看似普通的玩手机行为



却可能给孩子带来三重“隐形伤害”




这可比没写完作业更让人头痛!


① 注意力”涣散“,难专注


原来能安安静静看半小时书,玩一小时手机后,再看书可能10分钟就坐不住了,东张西望,根本静不下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指出,手机中的各类信息,无论是短视频里快速切换的画面,还是游戏中频繁的场景转换、即时反馈,都让孩子的大脑习惯了“被动吸引式专注” 。一旦回到需要主动投入注意力的学习场景,如课堂听讲、阅读书籍,他们就难以集中精力。

图片来源:网络


② 情绪“失控”,波动频繁


游戏赢了、刷到搞笑视频,孩子开开心心;手机一收或者遇到点小事,立马发脾气。情绪像坐过山车。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4)》显示,过度使用手机的青少年中,有 35%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孩子们在虚拟世界中能迅速获得快乐,面对现实中的如考试失利、与朋友争吵,情绪落差会被放大,变得更加脆弱、易怒。

图片来源:网络


③ 社交”退化“,沟通受阻


家庭聚会,孩子埋头刷手机,对亲戚朋友爱答不理;跟别的孩子要么不说话,要么说不清,不太懂别人情绪,也不太会表达自己。


英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每天玩手机超 3 小时的儿童,在社交场合中主动与人交流的意愿降低 40%,难以准确理解他人情绪,沟通时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弱。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变得孤僻,难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


既然孩子玩手机的危害这么多,平时工作比较忙,又希望孩子能在活动中真正学到东西,有哪些是能直接上手,又省时省力的呢?


这3个方法



推荐你试一下




利用家中现成的东西,随时行动起来


阅读分享会


从“泛泛而谈”到“有章可循”

步骤:准备 A4 纸、笔和读过的书作为 “分享三件套”。家长用 “提问手卡” 引导,如 “你最想成为书中谁?”“会怎么推荐给朋友?“故事里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到难忘?” 还有 “一分钟演讲” 挑战:设定计时器,鼓励孩子用1分钟时间概括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晚饭后就可以开始,不需要正襟危坐的“分享会”。


户外徒步


用 “寻宝游戏” 让徒步有焦点

步骤:出发前和孩子画 “寻宝清单”,比如找扇状叶子、三种花色等。带放大镜、旧手机、小袋子当 “探险家工具”,只捡落叶石头。遇不认识的植物拍照,回家用 App 识别。本周末就能去公园,花 10 分钟画清单,体验会大不同。


图片来源:网络


观影体验


用具体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步骤:陪孩子观影后,用 “爆米花聊天法”,边吃边聊,”如果你是导演,你会给这个故事改一个什么结局?”“电影里最让你觉得‘哇!’的画面是哪个?”,鼓励孩子用一句话总结这个电影,发在家庭微信群里。今晚看电影就可用,记一两个问题闲聊,避免像考试。



都说陪伴是最长效的成长催化剂,微医也想陪你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现在扫码加入【微医亲子社群】,享三重专属福利:


这个夏天



微医请大家一起看电影啦!




让我们共同解锁孩子的成长潜能!在剧场黑暗中握紧双手感受信任的温度。加入【微医亲子社群】,享三重专属福利:


福利一:免费抽取“爱与陪伴”主题电影票送出!(限20张,抽10位送出)


在光影中珍藏亲子时光→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异国破晓》多地影院可兑换,共享幸福回忆! 

图片来源:网络


福利二:进群送《陪孩子做的100件小事》


含时间表示例+100个居家互动+营养食谱 

图片来源:网络


福利三:知识答题赢好礼


科普读物/护眼台灯/种植体验券/好物体验,等你拿!

扫码参与⏰ 奖品数量有限,限时开奖。



别让孩子的假期,只剩下作业和屏幕,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