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堂】王贝贝老师《血脉觉醒下的新中式美学》



在“万物皆可新中式”的浪潮下,究竟什么才是“新中式”?它为什么能够爆火出圈?它是否会像之前的消费热点一样转瞬即逝?本次讲座王贝贝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被中国人戏称为“血脉觉醒”的“新中式”如何才能走的更远。
王贝贝
王贝贝,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爱好中西方艺术史,研究生期间主要探究古希腊瓶画的艺术水平与历史价值,常研讨中西方文化在艺术与美学中实现互鉴与交流的案例。


什么是新中式风格?
讲座的一开始,王老师带着同学们追本溯源,探寻新中式风格的起源和发展。新中式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他曾提出建筑艺术形态划分以“中而新”即“新中式”为上品,但此后新中式并未作为真正的风潮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该风格才在室内设计领域频繁出现。
在国外,新中式风格作为流行趋势最早出现于2007~2008年间PROMOSTYL的预测报告,并有Modern Chinese Fashion和China Chic两条分支,耶鲁大学也曾出版关于China Chic的研究著作,Neo-Chinese Style是目前对于新中式风格更加确切的翻译。

在国内的语境下,新中式没有官方的定义。通过逐字拆解可得:“新”是适合当代生活;“中”是承续中国传统;“式”则是形成当代模式。所以新中式既要保留传统中式风格的精髓,又要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创新元素,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而“新中式”所代表的正是中国人返本开新的中式美学复兴。

新中式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
对于这一问题,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王老师以历史上著名的复古运动为例为大家进行了解析。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在宣扬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创作出来了一系列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式文艺作品;古文运动表面上是通过提倡古文来反对骈文,但本质是为了重新提出儒家的纲常伦理,并在此之后开启了新一代汪洋恣肆的文风。

历史上成功的复古运动都是为了创新,复古只是囿于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而新中式风格同样也是一次深刻的创新,它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与当代审美生活和谐相融。在新中式风格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借助传统元素的外在形象,来唤起中华文化的内在根脉,继而实现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新中式风格为什么能走红?
1

马面裙事件的催化
马面裙事件的争议核心不仅在于迪奥对中国传统“马面裙”设计的直接挪用,更在于其将该设计宣称为品牌的“标志性廓形”。这一行为对于广大不知情的消费者而言,可能会错误地认为马面裙式样是迪奥的原创专利。若中国此后推出相似的款式,反而会被外界指责为剽窃者,这种误导性的认知严重损害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话语地位。在此之后,随着中国人线上线下的抗议与宣传,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中式开始井喷式的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2

Z世代青年的追捧
新中式风格的设计理念与Z世代青年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不谋而合,所以他们能成为新中式产品的主力消费群体。同样Z世代青年也拥有着时代赋予的自信和勇气,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有着骨子里的热爱和守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阻止外界对我国传统文化创意进行剽窃盗用。传统文化复兴这一宏大叙事在青年们的追捧下融化分解进了每个可触及的点滴中。

3

东方美学的认同
王老师以春晚节目《年锦》为例,与大家从版型设计、面料、工艺和图案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方美学在服饰上的表达。她提出,“新中式”的走红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而“血脉觉醒”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流淌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流淌在亿万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新中式风格正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东方美学的一次具体展现。


新中式产品目前遇到了哪些问题?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王老师带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假设你是一名服装生产厂家,你想迅速赶上这一波热点,并且要有让大众都能接受的价格,你该如何平衡制作工序与成本?

通过讨论大家发现,在新中式服饰的制作与生产中,面料和工艺都费时费力,成本高昂,爆款原创更是可遇不可求。如果既要快速的出货,还要消费得起,这就使得服装的版型和质量一言难尽,市面上的很多新中式服装就是在廉价的化纤面料上印一些中式的图案或加入盘扣立领等中式元素,同时山寨产品屡禁不止。

在王老师罗列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中,同学们也深切的感受到了网友的神级吐槽:“我买的时候是为了文化,穿身上成了个笑话”。王老师还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结果来让我们体会目前新中式产品的其他问题,如溢价太高,粗制滥造,跟风严重等等。总之,目前新中式产品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过度聚焦外在形式,忽视产品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用户的真实需求。

新中式风格如何才能走的更远?
经由大家的讨论后,王老师做出总结:首先要避免表面化的跟风,坚守品质与原创性。讲有深度、有内涵的品牌叙事,深入挖掘自身文化根脉,确保产品与叙事内容相匹配。如家居品牌梵几,凭借其简单但又充满了中式禅意的风格在一众昂贵且华美的新中式家居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其次,新中式风格的走红除了其本身的魅力,也是因为我们身上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所以新中式不能仅限于单一领域,而是要通过情绪营销、跨界合作等多元化策略,让品牌营销超越产品本身,成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播者。王老师通过蜜雪冰城的新品推介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让营销活动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价值观传递,而这些正是品牌在内容营销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最后,王老师提出国家也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引导新中式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新中式的示范企业、单位和园区,为高质量的新中式提供范本;提高文化产业的传统分类覆盖度,分行业对新中式进行产业划分与标准设定;促成新中式文化品牌的形成,树立本土化的文化标杆。总之,文化上要鼓励,产业上要规范,政策上要跟进。
总结
正如泰戈尔所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历久弥新,依然熠熠生辉。新中式风格的崛起,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交融的必然产物,它正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我们应继续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把握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新中式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学
生
感
受
王老师用丰富的案例给我们介绍了目前新中式风格的发展,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服装、饮品、家居等方面,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汇合而更具美感。本次讲座让我对新中式有了新的感悟,懂得了如何去保护和发扬它们。
——刘一诺(初一)
新中式风格是中式美学返本开新的一次复兴,在这样的潮流驱动下,当代中国人更能了解到中国古典之美,而借此开启的创新之风也能帮助我们中国的原创设计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徐靖涵(直升初二)
在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国力强盛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逐渐反映在生活中。关乎于衣食住行的新中式应用变得普遍,并成为一种潮范儿,这既能体现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保护,也能体现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自豪。
——江源(高一)

学生心目中的王老师

课堂上的贝贝老师热情洋溢、幽默风趣,总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来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的贝贝老师耐心温柔,会对我们的学习成果给予最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她是老师,更是朋友,我们彼此分享有趣经历,也会畅聊不安与焦虑。何其有幸在十一遇见可爱的贝贝老师!
——王昕怡(高二)
贝贝老师上课时十分幽默有趣,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使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课后在我去找老师答疑和批改题目时,贝贝老师也会耐心回答我的一些无厘头问题并拓展相应知识,使我能够更有信心的提出自己的疑难之处,增进了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感谢贝贝老师!
——方思程(高一)

全文字数:1470
教育家书院供稿
文字 / 张柏伊(高一)
编辑 / 张晋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作者转发或者创作,不代表旺旺头条立场。
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旺旺头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